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川汇新闻 >> 川汇政务

三川潮起浪涌高

2016-01-14 10:00:43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1315

                           ——回眸川汇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
    流光容易把人抛。一转眼,“十二五”已经离去。在过去的5年里,川汇区以“服务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为中心,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文昌大道综合改造破冰再度启航,建成周口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全力服务周口最大商贸物流企业——华耀城,社区建设红红火火获誉如潮……一桩桩闪亮的大事件,串连起川汇区精彩的“十二五”。

  准确定位  纲举目张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撤地设市10年来,受制于体制和人为因素,川汇区的发展瓶颈渐渐显现。拆迁陷入难局、政府职能不全等制约因素,让川汇区广大干部感到束手束脚,难以全力开展工作。犹疑、悲观、畏难的消极情绪在部分干部群众中暗流涌动。

  为了谋求发展思路,川汇区领导班子走进工厂、社区,深入拆迁现场,广泛与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座谈,思谋振兴方略,抓住了川汇区崛起的关键所在——倚城兴区求突破:川汇区不同于一般县市,它是周口市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汇区因城而兴,优势在城市,发展在城市,未来也在城市,城市兴则川汇兴。

  治区之本就此落定——服务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纲举目张,发展之路,顿时开阔,那就是着力中心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城市建设,改善城市面貌;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工业与商贸物流业两翼齐飞,提高中心城区的支撑力与首位度;着力改善民生,提升民众幸福指数,建设宜居川汇区。

  5年来,川汇区始终紧紧围绕这一发展定位,全区上下奋力拼搏,一个综合实力雄厚、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渐呈现在市民面前。据初步预算,至2015年底,全区生产总值将突破2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比“十一五”末增长81%,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108%;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8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439元,分别年均增长11%和19%,比“十一五”末增长57%和94%,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97%和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8亿元。

    城市建设  探索前行

  作为老城区,川汇区城市建设尤其是旧城改造任务繁重,征迁始终是川汇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河穿城,把川汇区分成沙南沙北两个部分,南北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沙北沙南,相差十年”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沙北要崛起,文昌大道综合改造工程是个契机,也是个难题。作为当时全市“双十五”重点工程,该项目涉及拆迁群众2200户,是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如若成功实施,将有力改变沙北人居环境,带动商业经济发展,成为沙北崛起的领头羊。但自2008年改造工程启动后,由于种种原因,工程一度搁置,拆迁煮成了“夹生饭”, 一直到2011年初,安置区还没有建起来。

  川汇区把文昌大道综合改造工程列为全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当时刚刚履职3天的区长郭志刚投入拆迁主战场,频繁深入群众家中,多次召开现场会,当政策的第一宣传员。在他的努力下,影响文昌大道安置A区建设的一个澡堂业主最终心平气和地签订拆迁协议,最后一个障碍被排除。2011年4月份,安置A区全面建成,576套新房交付使用,这是我市旧城改造建成的第一个安置区。同年7月,文昌大道安置B区、D区同时启动。

  文昌大道综合改造工程破冰重启,是川汇区强力推进旧城改造取得的硕果之一。据统计,5年间,全区共启动旧城改造项目101个,累计完成各类旧城改造项目房屋征迁305.2万平方米,新建各类住宅61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68.8亿元。其中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29个,计划征迁6802户,建设安置房9986套、10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8亿元。目前,全部完成改造任务的项目有4个,在建项目25个;已征迁5860户,已建成安置房2974套32.6万平方米,入住群众2754户;正在建设7012套,货币安置866户。

  在旧城改造征迁工作中,川汇区不断探索前行,总结出一系列征迁经验:基本原则是“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事先进行广泛民意调查,制定合理的安置政策,在开发顺序上,“安置区建设先行,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坚持把征迁现场当作锤炼干部的主战场,做到“大员带头,深入一线”,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拼搏精神等等。尤其是在华耀城项目一期征迁上,川汇区举全区之力,800名干部驻扎征迁一线,探索出“四靠一慎用”的“川汇经验”,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用地问题,为“周口华耀城奇迹”的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二三产业 亮点纷呈

  倚城兴区求突破。川汇区最大的屏障是工业和商贸业。“十二五”期间,川汇区借助中心崛起的契机,提出《川汇振兴方略》,强调工业与商贸业要两翼齐飞,把商贸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川汇区振兴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强力发展。在这一产业发展指导方针下,川汇区因时而动,借势而为,二三产业迸发无限活力。

  2012年12月,省政府发文,确定以川汇产业集聚区为基础,设立周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产业集聚区。

  说起川汇区的工业,风机厂、轴承厂、药械厂等一批企业曾经让人耳熟能详,传统制造业举起川汇区工业火红的昨天。然而在制造业更新换代加快的今天,传统工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减少,发展式微,甚至面临出局危机。在全市工业经济飞速发展之际,曾经的“周老大”却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工业经济排名一直在全市后两位徘徊。

  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到来,成为川汇区振兴工业的最强助推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川汇区确定“双高”主导产业,一是以瑞特电气、金华夏钢构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二是以电缆光缆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两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的“智造”升级。

    为打造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周口高新区从内外两个方面努力:在内对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向高端制造业靠拢。如长城门业“退城入园”后,在周口高新区的扶持下启动“双百万工程”,生产规模大大提升,如今已形成年产200万镗门的生产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非标金属门生产企业。金华夏钢构、新邦杰食品机械制造、鸿基风机有限公司等一批本土明星企业也在高新区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提升了科技含量,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在外围绕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企业,如西奥电梯、升达LED灯、地润电缆、国力医疗器械等,这些项目都是国内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尤为可喜的,周口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如今,高新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1个,专利71项;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个;河南省创新型企业2家;通过省级鉴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10项。

  2015年,周口高新区实现年营业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税25亿元,同比增长30%。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其朝着“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高新技术园区目标不断迈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区崛起提供强劲动力。

  与工业两翼齐飞的商贸业,因周口华耀城的落地而更加光彩夺目。

  2012年年底,周口成功引进华耀城项目。这个项目堪称周口商贸发展史上“巨无霸”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相当于37个荷花市场规模,包括交易市场、仓储物流、商务配套和生活服务配套四大部分。项目完全建成后,可创造4万个创业机会、10万个就业岗位、年数十亿元的税收。

    作为征迁主体之一的川汇区,全力以赴投入到华耀城建设中。2013年11月,华耀城项目一期征迁工作启动时,川汇区选派近800名机关干部组成征迁大军进驻华耀城,不折不扣地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命令,全力以赴投入征迁工作中。面对不时传来的质疑声和潜在的巨大信访压力,他们拼在一线,仅用50多天就完成了项目范围内4个村庄的绝大部分拆迁任务,签订征迁协议753户,完成任务的98%,且社会大局稳定,为华耀城一期工程如期开工扫平最大障碍,创造中心城区征迁史上的奇迹。

  如今,周口华耀城已正式营业,入驻商家总计逾2000户,覆盖领域包括服装、鞋帽、针织、百货,每日固定收发货物的物流车辆达200余辆次,短线物流已覆盖周口8县1市,长线物流可达全国。市场配套的美食街、购物广场已开业,满足商户日常餐饮需求,并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前来购物、用餐,提升了市场人气,市场快速进入繁荣状态,就业人群已近万人,市场活力无限,成为推动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社区建设 日新月异

  社区是城市的最小细胞。“十二五”期间,川汇区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城区这个主题,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大力创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物往基层用、劲往基层使”,推动社区建设大发展,把社区建成群众的幸福家园。

  2013年以来,针对部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不足的情况,川汇区实施《社区建设“创星晋级”活动方案》,力争通过3年努力,把全区80%以上的社区建设成为“十星”级一类社区。该区筹措资金1370多万元,已建成一个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和16个社区服务站;各办事处、社区采取新建、扩建、联建等方式,并多次与开发商对接协商,在联盟新城、幸福花开、公园周边、贾鲁河东街坊等处为社区提供办公活动场所12处。截至目前,全区新增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000多平方米。各社区普遍建立党员群众服务站,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党员群众服务大厅,将民政、计生、司法、人社、党建、公安、城管、环卫等部门服务重心下移、窗口前移,对社区居民开展面对面零距离服务。

  在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川汇区设立基层党建专项资金,每年预算150万元用于开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投入资金100万元,建立区、办事处、社区、网格四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近300名网格工作人员每人配备一部智能手机;每个社区办公活动经费从每月200元提高到1000元;为城市社区招聘的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缴纳“三金”,为社区工作人员提高工资标准。 

  选派数十名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任“第一书记”,把精兵强将向基层一线下沉。该区发动社区党员、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全区90%以上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已到社区报到。以社区党员为骨干,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目前全区已成立18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帮扶困难家庭700多户。

  在文明社区创建过程中,川汇区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

  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送温暖认领“微心愿”活动。该区采取订单方式,群众有什么需求,干部就满足什么需求,共认领兑现“微心愿”5000多个,让老百姓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的温馨。

  开展“金拐杖”结对帮扶活动。该区对社区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让“4050”人员培训后持证上岗,为空巢老人洗衣、做饭,陪伴他们散步、聊天,既解决了老龄困难人群无人照顾难题,又使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开展“民生代办员”活动。该区面向社区困难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义务帮扶,帮助群众办理各种手续,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开展“百姓宣讲直通车”进社区宣讲巡演活动。把理论宣讲融入文艺演出之中,通过鲜活生动、优美动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理论成果向群众讲清楚、说明白,不断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基层群众对中国梦、周口崛起、川汇振兴的认知认同。

  岁月无声,城市留痕。如今漫步在三川之滨,街衢宽阔,高楼林立,川汇区的城市韵味愈发醇厚。“十三五”已经来临,在“服务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的指导思想下,川汇区必将有更大的作为,为中心城区崛起奉献更多的“川汇力量”。

                                  (作者:徐启峰 转载自周口日报头题 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