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沙颍文艺

三 川 交 汇

2016-12-08 10:39:28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1100

    沙河、颍河、贾鲁河从西北方向奔流而下,在广袤的豫东平原聚合在一起,成三川交汇之势。
    明朝初年,这里的农民为了交换生产和生活用品,在沙河两岸形成集市。由于沙河横隔,交流不便,乃冲子午街(今老街)处辟一埠口。其时,有一周姓船户往返摆渡。因之,取名周家渡口,周家口由此得名。
明永乐六年,朝廷开辟淮河、颍河、沙河漕运,周家口成为漕运要道,逐渐繁荣起来。至清康乾,周口的商贸臻于鼎盛。当时,周口的人口达到20余万,城市依沙河东西10华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北通燕赵、南达江楚、西连秦晋、东通泗淮,成为中原大商埠,与朱仙镇、道口镇、赊旗镇齐名,合称河南的四大名镇。《周口史志》记载:沙颍河中桅樯林立,烟火万家,河岸上水陆交汇,财货堆积如山。白天,千船竞发,布满河道,搬运装卸货物者,来来往往;晚上,渔火点点,歌声阵阵……,明朝翰林学士熊庭弼过周口,感其繁华,欣然赋诗:“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
    在周口市区沙颍河北岸,座落着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它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口关帝庙。300多年来,他像一位历史老人陪伴着静静东流的沙颍河,见证着周家口商贸的繁荣和鼎盛。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至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历时159年。据说是一怒之下的千古杰作。当时,在周家口南岸有一座关帝庙,由于交通不便,沙河北岸的山陕商人往往因为烧不上第一炉香而与沙河南岸的山陕商人发生矛盾。一怒之下,北岸的山陕商人便在北岸建造了一座更大的关帝庙,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关帝庙。这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关帝庙。庙内最有艺术价值的是木雕和石雕,上面精雕细刻了“五福捧寿”、“加官进爵”、“金玉满堂”等吉祥图案及“鲤鱼跳龙门”、“喜鹊闹梅”、“马上封猴(侯)”等传说故事。其中有一扇浮雕非常有意思,画面上,前面一人骑马,中间一人骑驴,后面一人挑担,意为“别人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担挑哩”。教育人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知足常乐,个中道理,值得反思。1993年,周口关帝庙迎来了两位尊贵的客人,他们是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和郑孝燮。其时,周口正为关帝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积极努力,这两位堪称泰斗级的人物是应邀前来鉴定的。看了这些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梁思成的关门弟子、清华土木工程系主任、当下最具权威的文物考古学家罗哲文老先生说了一句话:“这是真正的国宝!”
    关帝庙的前身是山陕会馆,是商人们联系业务、交流信息、聚会或寄居的地方。而在其上游50里处,还有一处与商人有关的古建筑群,它就是被称为“民间故宫”的叶氏庄园。叶氏庄园位于商水县邓城镇(邓城,因三国名将邓艾在此屯兵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于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历时73年,耗白银百余万两,有楼房400多间,占地100多亩。叶氏庄园的建设有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叶氏先祖叶绍颐,明末移民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当时沙河航运发达,邓城镇与沙河毗邻,行旅商贾多在此留宿中转。叶绍颐夫妇便在沙河码头边开小饭店维持生计,一天晚上,有一陕西珠宝商乘船来到邓城,宿于此店。第二天早晨珠宝商仓促开船西去,遗忘一包裹于店内。叶绍颐发现后原封不动地把包裹放置起来,以待客商来取。第二年,该珠宝商又宿于此店,叶绍颐将包裹取出完好无损地归还珠宝商。珠宝商异常惊讶地说:“此包裹遗失何处,我已忘记,没想到今日失而复得”。商人将包裹打开,光芒四射,满屋生辉,珠宝玉器、无一遗损。珠宝商深为叶绍颐的忠厚诚实所感动,遂与叶结为异姓兄弟,后赠巨款为叶氏置田建宅,并资助其经营,加之叶绍颐夫妇勤劳朴实、善于经营,遂成当地巨富,才有了后来的叶氏庄园。这则故事也说明周口历史上就民风淳厚,具有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美好传统。
    周家口历史上主要是商业重镇,但其同时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同治四年(1865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为了镇压捻军,设四镇重兵,以安徽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江苏徐州为老营。四镇之中,以陈州周家口最为重要,曾国藩亲自率骑步各营驻扎周家口。为增补战马,驻军每年专程到内蒙、张家口置办马匹,一次购回数千匹,沿途浩浩荡荡。自此,打开了南北两地贩马的通途,内蒙、张家口一带的马贩来周贩卖,周家口一带的客商往张家口贩买,牲畜及皮毛交易业从此兴旺。遂有“北有张家口、南有周家口”之称。1938年9月,淮阳沦陷后,日军为了控制整个豫东,威胁平汉铁路,于同年10月,对周口发动了持续数天的猛烈进攻。当时由于北大堤挡住了汹涌的洪水,周家口以北变成了宽达20余里的水乡泽国——黄泛区。泛区以北各县相继被日寇占领。周家口正处在洪水南岸,为国共两党军队控制地区的边缘,又居豫皖水陆通道中枢,在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的领导下,国共联合抗日,终于击退了日寇,自此一战,历时六载,日军不敢再犯周家口。1947年7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路经沙河。蒋介石统领大军,妄图把刘邓大军一举歼灭在沙颍河北岸的黄泛区。后来,在周口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刘邓大军顺利通过黄泛区,抢渡沙颍河,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三川交汇、一河穿城不仅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也造就了周口的美。不说现在,就是在清代就有颍岐春晓、浪里桃花、翠阁映霞、普济钟声、禹殿水云、太岸霁雪、瓷坊耀彩、桅杆晚照“周口八景”之说。当时,三岸巨柳成行,间植桃李,每逢阳春三月,莺飞燕舞,晓雾濛濛,绿柳垂丝,桃李争艳,沙颖河中船舶片片,白帆点点,不时传来纤夫的号子、打鱼者的歌声。关帝庙春秋阁在朝阳晚霞的照耀下,远处跳望,五光十色,金碧辉煌,气象万千,间有普济寺悠扬的钟声,禹王宫弥漫的薄雾。到了夏天和秋天,河水极为清冽,人们在上游取水饮用,在下游淘菜、洗衣。最活跃的要数鸭子,它们一会儿排成队一齐游来游去,好像在举行游泳比赛;一会儿一个个把头扎进水中,然后又抬起来,抖动全身,把静静的河水掀得浪花四溅。还有淘气的孩子在河里捉鱼、抓螃蟹,困了就在柳树成荫的岸上,随处找一片绿草地打起盹来,任树梢的蝉儿叫个不停。每逢冬季大雪初晴,整个周口银妆素裹,登上太岸亭遥望三岸,万瓦鳞次之房舍,尽为皑皑白雪所覆盖,晶莹透亮,好一个琉璃世界。往事越百年,换了人间。今天市委、市政府打造沙颍河景观带,进行了科学规划,修建了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古老的沙颍河正变得越来越美丽。
    水是周家口的灵性,河是周家口的命脉。有水则灵,有水就有文化。三川大地文化气息十分浓厚。早年,随着周家口航运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曲艺文化最先发展起来。高跷、旱船、八单、肘阁、驮阁、竹马、盘叉丰富多彩,尤其是“大调曲子”、“八音楼子”、“抬杠箱”、“盘叉舞”、“一把鞭”等更是远近闻名,现在这些曲目已被报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后戏剧文化在周口繁荣起来,豫剧、越调、曲剧成为周口三大剧种。尤其是越调作为周口特有的剧种,更是在整个戏剧界独树一帜,越剧大师申凤梅在《收姜维》中把诸葛亮演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活诸葛”。时至今日,其关门弟子申小梅担纲主演的《老子》更是获得了全国“文华奖”,把周口的戏剧文化弘扬到全国各地。今天,不论是在公园里或是在广场上,总有许多自发组织的团队活跃在滨河公园、人民公园和五一广场等地,尽情地演唱。“一元剧场”面向老百姓,成为周口在全国的文化名片,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书画收藏界,周口的名气也很大。2008年,周口成为继浙江义乌、广东顺德、山东临沂之后的又一处书画收藏品集散地。现在,仅川汇区就有书画古玩市场4个,经营店铺逾百家,经营商1000多人。在周口从事书画创作的队伍非常庞大,仅中心城区就有穆仁先、张文平、游保峰、戴凤钦、毛继宏、李辉、王猛仁、李鸣泉、杜忠义、段忠勇等40多名国家级会员,每搞一次书画展都有上千人参加。还有以刘庆邦、陈廷一、邵丽、柳岸、孙新华为主的周口作家群,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有较强的影响力,成为三川文化一道靓丽的凤景线。
    沙颍河是周口的母亲河,他哺育了勤劳勇敢的周口人民,但有时,河水也有桀骜不驯不听话的时候。明清时期,流经周口的沙颍河,每逢汛期河水暴涨,往往泛滥成灾。清光绪4年(1878年),人们铸造了一尊铁水牛,安置在北岸火星阁。铁水牛全身平卧,头向西南,大有喝水之势。从此,它便作为记载周口水位涨落、汛期报警的标志。由于它高出上下游堤岸,当河水涨至铁水牛嘴边时,上下游便可能决口。铁水牛周围水位下降,周口即转危为安。所以,当时群众曾有“水牛喝水、上游决堤”的传说,把铁牛誉为“吞洪镇水”的“神牛”。《天下景》一书中载有“周口有个铁水牛,亳州有个花戏楼”的诗句,可见周口铁水牛也算天下美景之一。不但如此,解放后,铁水牛还逐渐成为周口的标志,代表着周口的形象,成为周口人民心目中崇拜和敬仰的偶像。改革开放后,市里建设滨河公园时,在中州路桥南头东侧,又新铸了一尊更大的铁水牛,头向西北,低头弓腰,呈拉车之势,显得力大无穷,象征着周口人民勤劳、勇敢、奋进、团结向上的精神。
    三川大地有说不完的故事,有道不完的美。今天,在党的领导下,周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勇敢的周口人民正用自己的双手把周口建设得更加美好,三川交汇将汇聚起更大的力量、更多的财富,周口将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迷人。

 

                                                                     (郭志刚)

                                                                    编辑:崔海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