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农村 >> 最美基层干部

基层风采:大学生村官谷顺启的一天

2011-02-16 08:13:53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8181

    2月15日上午,我们去李埠口乡采访抗旱浇麦情况,在孙庄村北边的麦田里,巧遇大学生村官谷顺启同志。他正帮助一户困难群众抗旱浇麦,一身的泥土,一脸的疲倦。他说他已经几天没有顾上休息,已跑遍全乡19个行政村,为54户困难群众找管道设备、找帮扶人员,帮助他们抗旱浇麦,本周内这54户困难群众的麦田将普浇一遍。
    中午9点,笔者见到了李埠口乡张长兴乡长,他介绍说:“我们李埠口乡从去年麦播以来至今,历时4个多月无有效降雨、降雪,土壤失墒严重,根据区委、区政府抗旱浇麦的要求,我乡立即召开抗旱浇麦动员大会。成立了李埠口乡抗旱浇麦指挥部,李文发书记任政委,我任指挥长。全党动员抓抗旱,全民发动忙浇麦,日出喷灌机械800多部,现累计浇麦12000亩。同时,乡村两级都成立了党员抗旱浇麦帮扶工作队,尤其是党员大学生村干部谷顺启同志,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在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拿出10800元,帮助全乡54户弱势群体抗旱浇麦,这一举动受到了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起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当谈到为什么要拿出近一年的工资帮扶困难群众时他说,“这19个行政村都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和这里的干部、群众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当知道村里孤寡、贫困、年迈、空巢等困难群众原由于缺钱、缺设备、缺劳力无法浇麦时,我心里十分的难过,我想帮帮他们。我把想法给乡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乡领导的大力支持,通知各行政村上报了贫困人员名单,安排各行政村干部进行全力配合,我为他们出资,他们帮我找机械、找人员,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
    困难户的名单报上来了,连谷顺启也没想到竟有54户之多,但做为一名党员,他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想法,立即从银行取出了自己的积蓄,挨家挨户地给困难群众送了过去。
在李埠口村李守义的地头,谷顺启亲自把找设备和找人员的费用递到了村干部李守春的手中,安排他一定要帮助李守义把地赶在天黑前浇完。当问到村干部李守春认识谷顺启不认识时他说:“怎么会不认识,我们经常来。今年我们村的小麦旱情比较严重,大部分农户有的普浇了一遍,有的浇了两遍,只有这四家困难户的小麦没有浇,有的家庭比较困难,有的老婆死了,有的没有劳力,有的没有浇麦的工具,谷顺启是我们乡的大学生村干部,就负责我们这一片儿,昨天我给他反映这个情况后,他就说先浇吧,我明天把钱给您送去,这不,他这趟儿就是来送钱的。”
    在小杨楼村帮扶队正在帮66岁的苑庆学大爷浇地,他共有4亩地,但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力,他说:“老伴有病多年了,孩子都出去打工没一个回来的,眼看着麦子旱,去没有劲浇啊!是谷顺启帮的我,给我找的人上上化肥、浇浇水,这都快浇完了”。没有牙齿的苑大爷一提起谷顺启笑的非常灿烂。
    在大杨楼村,支部书记高金义正在帮助困难群众尚学斌、杨全帜浇麦,老两口两个儿子和一个媳妇都身患重病无力干活,谷顺启走过去说,您辛苦了高书记,您出力我出钱,这些钱您收下,您一会儿把找机械的费用交上,也算是我对咱们大杨楼行政村村民的一点心意。临行时,尚学斌夫妇再三挽留谷顺启中午了要到家里喝碗面条再走。谷顺启说:“谢谢了,别的群众还等着我呢”。
当从李埠口乡王楼行政村王西征家中出来天色已晚,54户困难户的家也全部跑完了,谷顺启又打电话问他儿子为困难学生郅瑞瑞返程的车票买好了没有?当得知买的是16日晚上的车票时,他的脸上才露出了轻松的神情。郅瑞瑞是郅楼村的一名困难学生,今年考上了河南医科大学,由于家中贫困,谷顺启一直在出资帮她完成学业。据了解,近年来,经他出资帮扶的学生达23人,赞助金额达5万多元。
    目前,在川汇区李埠口乡,一提起谷顺启这个名字,村里的老百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他为什么人到中年还愿意当村官?当听到笔者的提问时,谷顺启讲起了他的经历,他1996年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毕业后,家庭贫困的他在家做了点生意。乐善好施的性格赢得了乡里乡亲的信任。1998年换届选举,群众把他推上了南徐村村主任的位置,1999年又被选为村支部书记,2008年通过公开考试成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他感觉村官与群众的距离近,更能方便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所以他还想一直做下去。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建设曾经这样说过他:“谷顺启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大学生村干部的光荣责任,用热情和奉献谱写了一曲生动亮丽的青春之歌。他的先进事迹值得所有大学生村干部去学习、去实践。全社会应该大力弘扬他这种扶老扶贫济困、亲民爱民的精神”。在区委组织部的档案室里,有群众为感谢大学生村干部谷顺启办好事送的锦旗。但我想,真正的锦旗就在老百姓的心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作者:樊葩菡 童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