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农村 >> 商贸专区 >> 人口普查

将心比心和谐拆迁

2011-06-13 08:53:38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3256

   城市的开发建设,拆迁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儿。
  有人说,拆迁难,难于上青天。然而连日来,记者在川汇区文昌大道的拆迁现场,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拆迁组工作人员和拆迁户谈笑风生,一起搬东西,签协议,清理拆迁现场。记者在采访川汇区文昌大道拆迁组的工作人员时,他们一语道出了谜底:“通常一提拆迁,总会跟暴力等词撇不了干系,可我们却始终相信,只要将拆迁户当成亲人对待,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帮他们排忧解难,就能把拆迁做成民心工程,实现文明拆迁、和谐拆迁。”
  62岁的张师傅是原市轴线厂家属院的一名居民,5月18日,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刚领了新房钥匙,准备举家搬迁到安置区里去。谈起拆迁,张师傅语气平静地笑着说:“我们这儿的居民对拆迁不陌生,从2008年开始‘斗’到现在,我也深刻地领会到这是大势所趋。”
    张师傅说,看到发生在身边的亲朋邻居关于拆迁的酸甜苦辣,对各种场面也司空见惯了的他心里早揣了一本“拆迁账”。“2008年刚动员拆迁那会儿,凭着几张图纸就想让俺搬家,俺说啥也不愿意。毕竟眼下住得好好的,对拆迁那头儿心里没底,感觉政策吃不准,也担心自己会不明不白地吃亏。通过这几年和他们打交道,现在我没啥好担心的,我对拆迁工作很放心。”张师傅口中的他们,指的是川汇区城管局拆迁组的陈晓东、刘国华和李刚。为了快速推进文昌大道沿线居民拆迁,川汇区各个单位都分配了拆迁任务,一把手亲自上阵。川汇区城管局分片任务有100多家拆迁户,张师傅是其中之一。“我当时就跟他们说,搬也中,那咱现房对现房,一对一,等楼盖好俺再搬不迟”。
  张师傅的确有他的难处。他和妻子下岗十三四年了,妻子的身体不好,先后动了两次手术,现在赋闲在家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儿子正在读初中。为了生计,张师傅看过大门,打过零工,卖过票,铺过路,林林总总,干过的工作不计其数。“当时买这套老房子的时候,我把老家那块地给卖了,凑了3万多元钱,好不容易置个家。房子拆了,十来万的赔偿款,现在能买到啥房子?如果搞房屋置换,我担心差价拿不出来。所以我当时就说,我就想安安生生地住我的老房子,不管谁来游说,横竖就是俩字——不搬。”
  “我们说了一大堆的政府优惠政策,口水都说干了,可张师傅就是不买账。”川汇区城管局拆迁组在碰了几鼻子灰后,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有些拆迁户不想搬,不是想狮子大开口,而是确有难处。这是一场比拼耐力和恒心的持久战,政策再优惠,也代替不了人的感情,只有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真心实意解决他们的困难,群众才会理解和支持咱们的工作。”
  怎样才能打开张师傅的心扉?拆迁组知道张师傅疼儿子,他们就先从“笼络”孩子的心做起。张师傅的孩子不知从哪儿弄到一只乌龟,一心想放生,一天,刘国华带着他跑到沙颍河边,亲眼看着乌龟游回了河里。之后,刘国华又带着孩子吃顿好吃的,美美地洗了个澡,并把他安全送回了家。“从那以后,张师傅对我们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人心都是肉长的,后来我们处得就跟一家人一样。去的次数多了,小男孩一见我就‘大大’、‘大大’地喊。有啥顾虑,张师傅也愿意给我们说了,放心地让我们给他出主意,想办法。”
  现在张师傅一家搬到了文昌大道安置A区,从原来的5楼调到了新房4楼,住房面积大致相当,只补了几千块钱,张师傅很满意。他还成了拆迁宣传员,主动帮助拆迁工作组去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前几天,张师傅看拆迁组工作人员大热天还跑来跑去,比较辛苦,就自掏腰包给陈晓东等3人各买了一副太阳镜。
  另一名拆迁户文师傅和张师傅在同一家属院生活,他家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妻子在外地打工,由于前些年跑运输时他受伤落下了病根,现在不能负重干体力活。一双儿女,儿子今年14岁,女儿的刚上小学二年级,平时他既当爹又当娘。“现在的房子住十几年了,孩子慢慢也长大了,不方便总挤在一间小屋里。”尽管也想换个更好的居住环境,但不善言辞的文师傅心里没底:“家里情况就这个样,(政府)承诺得是好,可万一兑现不了咋办,咱可折腾不起。”
  得知文师傅家庭困难后,川汇区城管局的领导和职工纷纷慷慨解囊,凑了2000元钱送到了他家,还给他的两个孩子买了新书包。文师傅的心被温暖包围了。紧接着拆迁组一行又趁热打铁,带他去看新房。面对敞亮干净的三室两厅,动了心的文师傅最终被成功说服顺利签下协议。
  类似的问题,奋战在拆迁一线的川汇区城管局工作人员解决了一桩又一桩。凭着这份真心,他们感动了拆迁户,同样也感动了所有关注拆迁的人们。100多户的拆迁重担,截至目前仅剩下2户。

                                                                             (作者: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