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川汇新闻 >> 外媒看川汇

河南日报——渔鼓说唱动人心 八音楼子传百年

2010-06-03 13:19:10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3569

渔鼓说唱动人心 八音楼子传百年
 

  本报讯  (河南日报 记者陈 茁)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周口市发现不少新成果,其中渔鼓说唱、八音楼子最具特点。4月27日,记者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采访团在周口市目睹聆听了这两项民间艺术。

  渔鼓又叫渔鼓道情,有时也称仙戏,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两端蒙上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据了解,由于渔鼓的唱腔完全是老师教徒弟学,唱词没有文本,唱腔没有专人设计,历代很少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学艺周期较长,导致这朵民间艺术奇葩濒临灭绝。目前,在商水县还能唱渔鼓的艺人只有商水县舒庄乡杜店村的杜三合和他的女弟子赵春。为了传承这门说唱艺术,杜三合除常年坚持在基层演出外,从1978年开始参加宝丰马街书会,在观摩学习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还把渔鼓说唱艺术展现给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国内外观众。

  “八音楼子”又称“八音会”,在周口出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周口市川汇区及周边地区,是民间器乐合奏乐种之一。周口市川汇区文化馆的专家介绍说,“八音会”借用了古代“八音”的泛指,即鼓、锣、钹、弦、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但并非确切规定或认定必须由八种乐器组成。专家认为,“八音楼子”以民间器乐为基础,曲牌丰富,其中既能见到古代宫廷音乐和庙堂音乐的因素,也能见到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的影响,又与民间“肘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八音楼子在周口的萌生、发展,与当地民间文化息息相关,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