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川汇新闻 >> 外媒看川汇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大发现集中宣传组到川汇区采访

2010-05-25 17:06:34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3396
    4月27日上午,由河南省文化厅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大发现集中宣传组来到川汇区,对该区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音楼”进行采访,并现场观看了表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显学及区文化局有关领导陪同采访。
  据了解,“八音楼”源于宫廷音乐,后传到山西,明清时期由山西帮客商引入周口。起初,仅是晋籍客商之间居家分散自娱自乐,后经周口业余文艺爱好者倡导逐步在周口落户生根,形成了班会,成为豫东地区的民间器乐合奏乐种之一。“八音楼”的音乐形式有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小调等四种,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牌有:《四季花开》、《戏牡丹》、《大观灯》、《节节高》等。当天演奏时“杠箱”开路,彩扎“鼓楼子”由八人抬起领先行走,楼身后面开放,中架大小皮鼓,司鼓以鼓点指挥变换曲牌和节奏。其他诸类乐手紧随其后,边走边奏,其声韵清雅和谐,婉转动听,令在场观众为之欢欣动容。
  “八音楼”表演队队长李天恩向来访的省级多家媒体记者介绍说:“‘八音楼’是民间文化的名称,不是指八种乐器或八个音符。《三字经》中说‘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这是指当时制造乐器的八种材料,用这来指音乐乐器。咱们借用了这个名字所以叫‘八音楼’。”
  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有关人员说:“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对川汇区普查中的‘八音楼’进行集中宣传报道,从而引起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认识,同时也为下一步开发和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樊葩菡 刘巍 范胜男)
 
转自2010年5月5日《周口日报-川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