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农村 >> 商贸专区 >> 人口普查

“金拐杖”两头沉甸甸

2011-09-19 15:59:11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3213

  
 
   核心提示

  2009年,川汇区实施“金拐杖”工程试点,“拐杖”的一头是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身边无子女的空巢老人,另一头是由劳动部门招聘录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此项工程不仅使老人得到便利,也解决了一些“4050”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收入问题。如今,“金拐杖”工程运行顺利,在城区6个办事处全面推行,帮扶对子已达87对。此项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龄困难人群无人照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的实际问题。

  8月30日,家住川汇区金海路办事处前进社区的下岗工人巴红霞骑车来到七一路办事处6楼会议室,接受“金拐杖”工程岗前培训,再过几天,她就将正式上岗,为同在一个社区的白桂英老人提供家政服务。“金拐杖”工程试点实施两年来,受到了空巢老人众口一词的称赞,在进入第三个年头时,经过细致调查,川汇区进一步扩大了实施范围,在此前确定38对帮扶对子的基础上,今年新增49个“金拐杖”工程公益性岗位,使全区共计87位空巢老人享受到这一惠民工程。

  空巢老人的生命支撑

  如果不是“金拐杖”工程,下岗工人贾春玲和空巢老人任洪莲的生活不会有太多的交集,虽然,她们仅仅隔了一个街区。

  去年8月份之前,贾春玲还在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四外奔波。她从市麻纺厂下岗已经十多年,期间做过小生意、打过零工,但性格淳朴的她,还是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离她家不远的市五交化家属楼里,87岁的任洪莲独守空房。她有3个儿女,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女儿常年患病,自顾尚且不能,更别提照顾老人了。

  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任洪莲的日子过得很艰辛。去年春天,她患了感冒,头重脚轻,生性倔强的她,没有麻烦邻居,自己拄着拐杖去看医生,不足500米的路,她来回走了近一个小时,服药后两顿饭未进水米。“我得挺住啊,要等着看孙子回来。”回想起当时情景,两行清泪从老人的眼中流出。

  老人的困苦,文明社区书记范颖涛一直惦记着。2010年7月,川汇区“金拐杖”工程在一年试点后,正式在城区社区推广,范颖涛第一个为任洪莲报名。与此同时,帮扶人员的招聘工作也在进行中,贾春玲是应聘者之一。经过劳动部门的考核,贾春玲系“4050”人员,且是零就业家庭,她很顺利地被聘用,获得川汇区政府提供的社会公益性岗位。

  贾春玲、任洪莲,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因为“金拐杖”工程走到了一起。

  身边有人照顾,任洪莲的“夕阳生活”多了一抹亮色:每天贾春玲都会来到她的住所,给她做饭、打扫卫生,拆拆洗洗的活儿,再也不用她费力去做了。有人陪着说话、逛街,老人不再觉得时间难熬。“现在日子好过多了。”任洪莲发自肺腑地说。

  贾春玲很珍惜这份工作。成为“金拐杖”工程帮扶人员,给她带来每月将近500元的工资,此外还由区财政为她每月按时缴纳“三金”。收入虽然不多,但多少能补贴家用。按照“金拐杖”工程要求,贾春玲每天要拿出2~4个小时为老人服务,她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常常超时工作。任洪莲爱干净,贾春玲就格外注重打扫卫生,两室一厅的住房,每天都收拾得整洁有序。老人耳朵有点背,贾春玲不厌其烦地陪她聊天。“只要老人过得好,自己辛苦点没什么。”贾春玲说得很实在。

  今年8月中旬的一天,文明社区工作人员来到任洪莲的家里,抽查“金拐杖”工程实施情况。记者随同前往,见到了任洪莲与贾春玲。任洪莲紧紧拉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高兴地说:“春玲天天来帮我,我真是高兴!”打扫完卫生,贾春玲又给任洪莲老人剪指甲、梳头发,老人不时用手拂过鬓角的白发。在场人员都静了下来,一切仿佛都定格在老人银白色发丝的岁月里。

  为了让帮扶对象切实享受到家政服务,“金拐杖”工程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除了上述抽查外,还有其他考核措施。川汇区社区办特意印制了服务卡,帮扶对象每天对帮扶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并签名,以此来约束帮扶人员的服务质量。

  不是所有的帮扶对子都能“磨合”得很好,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工作人员首先做双方的工作,力争彼此接受。荷花办事处的张然庭老人,自食其力,靠摆地摊挣钱养活自己,给他找的帮扶人员闫新华也摆摊卖菜。闫新华出摊早,张然庭出摊晚,两人碰面时间少,帮扶就谈不上了,张然庭有意见。后来,社区工作人员与两人一起交流,经过协商,两人在时间上都有所调整,使帮扶落到了实处,张然庭对此满意了。


  困难老人的“雪中炭”

  “金拐杖”工程帮扶对象中,不少老人靠低保金生活,除此之外,再无收入。如果不是政府提供免费养老服务,他们根本无力负担此项费用。

  在荷花办事处纺城社区的一幢家属楼下,一间用砖头和木板搭建的简易房格外扎眼。这个小屋没有通电,更别提家用电器了;小屋没有窗户,一下雨,雨水就顺着墙流到屋里,屋里经常散发着淡淡的霉味。81岁的孤寡老人张应志就住在这里。

  张应志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拉煤为生。年老力衰后,全靠每月260元的低保金生活。荷花办事处工作人员张罗着搭起了这间简易房,他算是有了个落脚的地方。由于年轻时干活掏过大力气,张应志落下了一身的病,腿部静脉曲张尤为严重,背也佝偻得厉害,生活难以自理。幸好,还有“金拐杖”工程,让他在风烛残年看到生活的希望。

  去年,47岁的下岗工人赵翠翠成为“金拐杖”工程帮扶人员,被安排照顾张应志的生活。“刚到这里,真不能说是个家。杂物、衣服都堆在一起,屋里的味道非常刺鼻,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过得好?”赵翠翠经过一段时间的清理,才把这个家理出点眉目。赵翠翠家离张应志家很近,5分钟就能到,没事她就会去看看张应志,家里做点什么好吃的,她也会给张应志送一碗。更多的时候,她是给张应志买饭,因为“这比做饭要划算得多”。附近有几家饭店,老板都知道张应志的难处,每次赵翠翠为张应志打饭,都能得到特殊照顾,“一块钱,能买到一大碗饭菜。”赵翠翠说,附近的住户都在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张应志。

  陈州办事处陈州社区的回族老人方振中自幼失明,靠低保金生活。为了方便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陈州办事处特意为他安排了同是回族的兰福来帮助他。对于这些残疾、患病的老人来说,“金拐杖”工程绝对称得上是雪中送炭。因为仅凭他们的收入,最便宜的养老院收费他们也承受不起。

  居家养老  新探索

  最新发布的数字显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市的常住人口为8953172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6157人,占8.6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5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或城市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城市。按照这个标准,我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另一方面,我市还远未到富裕阶段。市委书记毛超峰在市三次党代会上所作报告指出,我市“人均财力低,仅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妥善解决居民养老问题,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3种模式。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但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使这种养老模式对后辈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机构养老,即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对于我市而言,养老机构的匮乏、收费标准的不一,使这一养老模式尚难大面积推广;居家养老,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与家庭养老的区别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家庭成员。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

  “由于社会各类养老机构的不健全、独生子女负担重,居家养老值得大力推行。这种模式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多数老人认同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出路。”川汇区社区办主任陶保健介绍,“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这也应该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金拐杖”工程可以说是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新探索。川汇区副区长赵万俊认为,它通过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解决了“谁来养”的问题,为需要照料的空巢老人和需要工作的下岗“4050”人员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帮扶人员得到了收入,进而提高了责任感,提高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举两得之策。

  养老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问题,仅靠政府提供一些公益性岗位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其中,以解决帮扶人员和资金的短缺问题。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实施中不断完善,“金拐杖”工程不仅有助于破解养老服务的难题,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具有实践作用。它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线索提供 马超

                                 (作者:徐启峰)

来源:周口晚报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