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沙颍文艺

为人当适可而止

2012-07-20 16:17:15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1703

                   
    适可而止是先哲的遗训,关键词是“适”。何谓“适”就是适当,恰到好处。但适并没有量化的标准,也没有整齐划一的参照,只有靠一个人平生的修养去理解,凭一个人的智慧去判断。这正如同一辆车上了高速,该停的时候必须停下来,不然定会车毁人亡。
    凡事皆有度,做人亦如此。适可而止是做人的基本法则,一旦超过了度,不免乐极生悲,适得其反。有道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古往今来有很多明君都是善纳言者,而谏官在明君面前也多是得宠者。但进谏也是有限度的,也是有艺术的。大凡善言者,总是考虑进言的环境,纳谏者的心情,不然一样会引来杀身之祸。追求事业成功,劳心费神,甚至拼命而为,当然无可厚非,但如若不考虑客观因素,一味的坚持不懈,有时也会反误了前程。
    适可而止要知足、要去私。不知足就难以有止。在现实生活中,亏与盈互为反义,也辩证统一。这也如同夜空之明月,有盈就有亏,有圆必有缺。有远见的人,有人缘的人,都懂得圆缺和盈亏的道理,都能把握做人和做事的尺度,最终做到适可而止。人之欲望无止境,但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追逐、多余的幻想只会增加生命的负担。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说过,“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道理十分深奥,个中道出了知足、去私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似乎知足者少了。那些受贿贪污几千万、上亿元的官员们,那些为了政绩不惜野蛮拆迁的当政者,那些为了提拔弄虚浮夸的职员们,都是不知足者,不知止者。他们不是不聪明,也不是想不开,更不是不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而是满脑子欲海难平,是私欲把他们送上了快车道,最终刹不了车。其实,适可而止并没有那么深奥。用权,止于法;取利,止于义;做事,止于心。只要知道这些,把握住自己,就不会权令智昏,利令智昏,情令智昏,就不会身败名裂,为后人所不耻。
    适可而止要淡然淡定,留有余地。初学象棋,落子之后便战成一团,恨不一口将对手吃掉。然而常常平地起风雷,欲速则不达,非但杀不了对手,反而一招失误,节节败退,最终溃不成军。后来经多次实践,并与高手对擂,便有所改变。能杀掉的棋子不急于去杀,该舍的棋子不急于赴死,看上去很高妙的一招不急于去走,给自己留有充分的回旋空间,最终真的有所收获。刚学写作,有时也思如泉涌,往往一口气非要把所表达的内涵抒写到极致。自己虽感到痛快淋漓,但后来细细读来,却有一种野火烧尽,只剩死灰的感觉,没有一点回味的空间,越读越乏味。后来再读那些流传于世的佳品,往往是余音绕梁,空谷传音,越读越感觉勾人心魄,牵肠挂肚,流连忘返。创作、下棋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凡事皆不可追求极致,总要给自己留条退路,给别人留点空间,亦可谓适可而止。有句话很俗,但道理却很深: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适可而止要豁达大度,胸有全局。这实际上是一个人修为问题,正所谓境界决定心胸,眼界影响选择。经营者必当以盈利为目的,但盈利有各种因素,你必须理性地去思考、去分析,必须以宽厚的心胸善待你合作的伙伴。是锱铢必较,还是慷慨大方?是与人构怨,还是细水长流?是分道扬镳,还是来日方长?不同的想法必然造就不同的结果。为政者必当以事业为重,但若要干成事,必须善待环境,知道合作,倘若不顾环境是否合宜,一味蛮干,必当事与愿违。要为人豁达,善于合作。要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要用加法的方式去看人,用减法的方式去怨恨,用乘法的方式去感恩。若不顾别人感受,不想别人的难处,明知不可为而为,最终收获不了成功。
    适可而止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何做到适可而止?首先要知止,知止才能平安,知止才能淡定,知止才能成功。梦想是一个天真的词,实现梦想是一个残酷的词,若一味追梦而不知止,势必会头破血流。其次要知何时而止,这需要有较强的审视力,较强的判断力,较强的驾驭事态发展的能力。何时当止?事欲过则止。过高的期望可能是无望,过度的保护可能是自杀,过多的溺爱可能是无情,过分的指责可能是无奈。同时,还要明白以何种方式止。这是一个人的修为问题,一个人的能力问题,一个人的处世方法问题。概言之,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无论做人或做事都需要适可而止。

                                   (作者: 雪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