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沙颍文艺

甲午战争之痛

2013-09-23 17:16:05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1685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黄海大战”一战,北洋舰队惨败,此后竟在威海卫全军覆没。究其原因,对照当时两国的政府,胜败结果早已一目了然。

    甲午战争之前,清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国内发生“东学党”起义,清军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帮助其平乱。根据之前中日签订的《天津条约》,日军也出兵朝鲜。日本意欲驱逐清军,独占朝鲜,战争已不可避免。中日甲午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强大,对外扩张野心膨胀,积极备战,伺机挑衅。当时的日本言论看似相互责难,一盘散沙,但是一旦决定对外战争,则上下齐心。出兵朝鲜,日军蓄谋已久。

    甲午战争中,清军情报滞后,反应迟钝。陆军、海军不相互配合。特别是派往朝鲜的陆军提督叶志超,身为在平壤的统帅,未战先降,致使清军一溃千里。清军节节败退,望风而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者一味避战,不修战备,把和平的希望寄托于各国列强的调停,无疑是白日做梦。“帝党”、“后党”不合,各地方大员相互掣肘,明争暗斗,不顾国家危亡,只图个人私利。战争在进行,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庆典依然在热闹地举行,费用达七百万两白银,而北洋海军一年的经费也不过一百五十万两。

    清政府陆军从朝鲜败回国内,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交战已不可避免。

    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拥有“定远”“镇远”两艘巨型铁甲舰(当时的巨型舰,七千吨级;且铁甲舰在那时还很罕见,比较先进。),实力远超日本海军。清廷认为北洋舰队已建成,且购买军舰费用巨大,于1890年终止外购军舰及武器,海军费用移作为慈禧太后建颐和园。淮军骑兵出身的丁汝昌当上了北洋舰队提督,因为他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部下。

    日本政府为了对付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舰,倾全国之力,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战舰“吉野”号。为购买“吉野”号,日本天皇每天节省一顿饭钱,皇后拿出全部首饰。这艘“吉野”号原本是为清政府定制的,因北洋海军经费被挪用而弃购。

    海战一触即发,北洋舰队毫无战斗准备。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镇远”的主炮总共只有三发炮弹,而“定远”和“镇远”各有四门主炮。

    1894年9月17日11时,北洋舰队与日舰在黄海相遇,摆开一列横队,仓促应战。开战三十分钟后,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的信号桅杆被日舰炮弹击中。于是,北洋舰队失去指挥,各自为战。“定远”、“镇远”两巨舰,被击中二百余弹,仍然屹立海上。“定远”舰的主炮炮弹击中日本旗舰“松岛”,但未能击沉它。“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见日本“吉野”号猖狂,开足马力直撞“吉野”,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但不幸被鱼雷击中,顷刻沉没。邓世昌拒绝救助,与“致远”舰一起魂归大海。酣战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再一次临阵脱逃(前一次是在朝鲜牙山之役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挂白旗逃跑。黄海大战后,方伯谦被就地正法。)。

    下午五时,日本舰队首先退出战场。北洋舰队稍作追击即退走战场,因为诸舰的弹药库几乎都空了。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定远”、“镇远”仍在,主力尚存。

    在威海卫,李鸿章不许北洋舰队出海迎敌。日军夜战偷袭,清政府陆军先失周围炮台。北洋舰队困死港内,全军覆没,提督丁汝昌自杀。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战争中,无论是陆上的淮军,还是海战中的北洋舰队,似乎都是李鸿章的私人军队在打仗,清政府照旧歌舞升平。朝廷一面严责李鸿章,一面派其赴日本求和。所谓弱国无外交,更何况是战败国。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

    甲午战争落下帷幕,北洋舰队灰飞烟灭,两亿两白银的赔款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负担,台湾割让给日本(直至1945年日本二战以后投降,中国收复台湾。),清政府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之痛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作者: 梁海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