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农村 >> 最美基层干部

“帮他们办成一件事,我心里是真高兴”

2010-07-29 16:01:55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7216

       

  好人徐景岚  年龄:76岁  住址:川汇区庆丰街西段13号

  □晚报记者 郭  坤

  实习生 王国强  文/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周口市区庆丰街西段13号住着一位“徐主任”——新民调解委员会徐主任。“徐主任”名叫徐景岚,今年七十有六的她是从轴线厂退休之后才走马上任这个编外主任的,而且一干就是19年。顶着“主任”的头衔,以设在自己家的“办公室”为起点,徐景岚的退休生活便在济困、助孤、排忧、解难中度过。为别人花了多少钱,徐景岚没有具体的数字;帮助过多少人,她也早已记不清。    

  庆丰街西段13号是一座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推开斑驳的大门,迎接记者的这位精神矍铄、步伐稳健、慈祥和蔼、满脸笑容的老人让人很难与“年过古稀”四个字联系在一起,她就是徐景岚。也许正是退休之后的闲不住让徐景岚老人有了这副硬朗的身板吧。

  徐景岚家西屋门前挂着一块颇有年头的牌子,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写着“周口市公安局建设路派出所新民治调委员会”几个大字。坐在昏暗的西屋里,徐景岚从这块牌子开始讲起了她的退休生活。

  这块牌子是1995年当时的市公安局领导为治调委员会所挂。实际上,治调会从1991年就开始工作了。1990年初,退休刚一年的徐景岚跟随借调到国家轻工业部的老伴来到北京。首都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感染了她,她又在海淀区某街道的治安调解委员会那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半年后,回到周口的徐景岚便萌发了在街道创办一个民间调解组织的念头。为此,她腾出自家的房子作为办公室,苦口婆心又拉来几位退休女工加入,1991年3月,这个治调委员会便成立了,徐景岚这个“主任”也开始走马上任,没有分文工资,不收取任何报酬。

  记者从徐景岚拿出的几块公章上了解到,这个委员会曾几易其名。从当初的周口市公安局建设路派出所新民治调委员会,到后来的周口市小桥办事处新民治调委员会,再到现在的周口市新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会的名字虽然换了好几个,但是“主任”始终没换,一直都是徐景岚。而她,只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

  介绍完自己的“工作单位”,徐景岚轻描淡写地向记者“高度概括”了退休之后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片段”。记者欲了解详情时,徐景岚笑呵呵地说道:“老了,有些记不清了,都已经是历史了,还提它干什么。”

  老人的谦逊让记者不得不在她的家中寻找着她“记不清”的历史。老人家东屋墙上挂着、墙角放着的十几面锦旗以及书柜中十几本荣誉证书、成摞的档案袋让老人的退休生活完完全全展现在记者眼前。 

  记者随手打开其中一个档案袋,里面存放的材料让记者大吃一惊,心灵颇受震动。散发着些许霉味、几百张不同的纸张,是来自不同县市、几百个困难群众向这位调解委员会主任发出的救助申请。几百种不同的笔迹、几百个鲜红的手印证明了这些困难群众曾将希望寄托在徐景岚老人身上,他们信任这位编外主任。“徐主任”早已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她的调解委员会也超出了管辖范围,她没有让向她发出求助申请的困难群众失望。

  从这些材料中记者了解到:

  无人赡养的老人,她管。80多岁的孤苦老人冯老汉,两个女儿出嫁后从不过问他,三个弟弟又各成一家从不顾及他,以至于老人经常徘徊在大街上。寒冬腊月的一天,街头流浪的冯老汉被徐景岚发现。她毅然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腾出一间房屋供其居住,同时,无偿提供水电、饭食,使其安度晚年,直至逝世。老人生前曾感动地说:“我就是死了也忘不了她的恩情。”

  孤苦伶仃的老人,她管。吃斋念佛的修女旷桂枝,一辈子没有结婚,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徐景岚发现她时,她已经80多岁了,体弱多病。徐景岚自发现她的那刻起,便开始义务照料她,问寒问暖,看医送药,直至她去世从没有间断过。

  求学艰辛的孤儿,她管。淮阳县一位孤儿,自幼丧母,15岁时丧父。靠着爷爷奶奶和亲戚,艰难地求学。徐景岚得知后,先后多次资助钱款、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生活困难的群众,她管。每逢春节,徐景岚老人都要从自己的腰包里拿出一部分钱救济街道上的特困户。刚开始,她都是主动上门,到后来,特困户主动申请,她一一满足。至今,徐景岚老人已经拿出好几万元作为特困户的春节救助金。

  ……

  厚厚的材料真实记载了徐景岚老人的退休生活,记载了徐景岚老人帮助他人的点点滴滴,记载了徐景岚老人演绎的人间大爱。

  “行了,别看了,这些都是历史了。”徐景岚老人将记者拉出杂乱的东屋,感慨地说:“我现在老了,好多事情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当记者问是什么信念支撑着她为困难群众做了这么多的好事时,徐景岚老人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她的心声:“他们可怜啊,帮他们办成一件事,我心里是真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