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川汇新闻 >> 川汇政务

见证周口城市变迁

2015-07-22 09:44:26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1988

转载自:周口晚报

九旬老人珍藏150多张老照片

  □晚报记者 张志新 文/图

  周口剧院

  周口人民公园

  老周口三中教学楼

  在时光匆匆流转中,总有一些东西旧了,不见了,一个城市也是如此。

  曾经,很多被烙上时代印痕的周口老建筑、老街道,因城市变迁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让人空留回记。对于早年从事周口城市建设工作的杨更辛来说,留存一个城市印记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回忆、文字,还有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从1950年至1988年,作为一名周口城市建设工作人员,杨更辛利用工作之便收藏的150余张与周口特色建筑、老街道有关的老照片,并保存至今。这些老照片中,有上世纪70年代周口老桥(沙颍河中州大道桥)桥南头的跃进塔、桥北头的青年饭店,上世纪80年代的周口剧院、周口电报大楼等。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如同斑驳的记忆,定格周口某个历史瞬间的同时,也见证着周口城市变迁。

  1. 收藏老照片

  记录周口城市变迁

  7月14日,见记者来到家中,90岁高龄的杨更辛从抽屉里拿出几本相册,让记者翻阅。这些相册很破旧,打开之后,记者看到里面是一张张黑白照片,这些照片拍的是周口的老建筑、老街道,照片后面标注着建筑或街道的名字及拍摄日期。杨更辛至今留存着这些老照片的底片。

  这些老照片拍的不仅有周口大闸(1975年改造前)、周口老桥(沙颍河中州大道桥)桥南头的跃进塔、周口剧院、周口电报大楼、老周口三中(现为周口市第十九初级中学)教学楼、周口人民公园大门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周口特色建筑,还有德化街、西大街等一些周口老街道车水马龙的场景。

  别看杨更辛已90岁高龄,但他的记忆力很好,如今,他还可以一一道出这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始建于1965年前后的周口电报大楼,共有16层,位于现在的七一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东北角,是当时周口标志性建筑之一……”杨更辛称,“看着一张张黑白照片,蓦然间,我似乎又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2. 把老照片当宝贝

  1925年出生于山东济宁的杨更辛,1950年来到周口后一直从事城市建设工作。由于城市建设需要保存影像材料,杨更辛也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留了一份。

  “1980年前后,因工作需要,我们单位购进了一部照相机,从那儿之后,我经常拍些周口的标志性建筑、街道,并珍藏了起来。这些老照片中还有一些是我在‘文革’中从一些被人扔掉的破旧文件中挑拣出来的。”杨更辛回忆说,“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由于没有照相机,周口很多建筑改造时的场景都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让我觉得很遗憾。”

  几十年来,杨更辛视这些老照片如宝贝,除了自己偶尔拿出来看一看,很少让其他人欣赏。杨更辛不让这些老照片照片轻易示人的原因,一是出于对照片的保护,尽量减少损坏几率,二是因为部分老照片被人借走后没有还回来。

  “这些照片是周口城市变迁的见证,丢了就再也找不到了,所以我把这些照片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杨更辛说。

  3. 打算把老照片捐献给政府  

  时光的年轮在悄然无息中匆匆划过。随着年龄增长,杨更辛萌发了把这些老照片捐献出来的想法。 

  “周口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为这个城市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如今,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保留着这些照片,我想拿出来让大家都看一看。”杨更辛说,“其实,这些老照片记录的内容是属于全体周口市民的,我只是代为保管了一段时间。”

  如今,杨更辛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些老照片捐献给政府后,政府能举办一个摄影展,让更多的人知道——周口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