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农村 >> 商贸专区 >> 人口普查

杜贯举:莫道拆迁难 真诚能融冰

2011-06-13 09:01:47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3658

   在文昌大道拆迁工作中,杜贯举被许多人戏称为“拆迁专家”,原因是他不仅早早完成了分包的拆迁任务,还被多家单位请去作指导,做其他拆迁户的思想工作。
  杜贯举何德何能,竟然去接许多人避犹不及的“烫手山芋”?谈及此,杜贯举说得很实在:“做拆迁工作,首先要和拆迁户交朋友,只有站在拆迁户的角度,顺着他们要求的合理部分找突破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早在2004年,川汇区进行关帝上城旧城改造项目,杜贯举就参与了当时的拆迁工作,是一名具有丰富拆迁经验的干部。2008年,文昌大道综合改造项目开始,川汇区农办负责20户人家的拆迁工作,身为区农办办公室主任的他,又一次被征调到拆迁前线。2010年上半年,这20户人家全部签订搬迁协议,杜贯举功莫大焉。

  两年多说服一个拆迁户

  拆迁是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好事,但是“故土难离”,把这件好事做好,首先要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为了使拆迁户了解未来城区规划和拆迁政策,杜贯举深入拆迁户家中,与拆迁户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想、所求、所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群众听明白了,想通了,拆迁就容易了。
  “这当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哪能是一帆风顺?”杜贯举说他也遇到很多难解的结,比如冯师傅(化名)吧,他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是最后一家被说服搬迁的。
  冯师傅下岗多年,腿有残疾,靠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4个儿女,全部没有工作,一家人挤在一个小院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杜贯举找上门,向冯师傅一家讲拆迁政策,并根据他们家人口多的情况,在充分、灵活掌握拆迁政策的前提下,颇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搬迁方案:给一套小面积的一楼住房,让腿有残疾的冯师傅住,其余的都给顶楼,这样可以照顾一些面积,一家人住得宽敞些。但冯师傅一家对此并不买账,认为楼层不好,工作陷入僵局。杜贯举跑了很多趟,就是谈不成。
  冯师傅爱拉弦子,白天喜欢领着一班戏迷到河堤唱戏,晚上才会回家。杜贯举为了见他,就在家中等他。一天晚上,冯师傅回家见到他,愣了一下,说:“在这儿吃顿饭吧!”见杜贯举东瞅瞅西看看,冯师傅说:“嫌脏啊?”杜贯举笑言:“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在这儿就跟在老家一样。”冯师傅让戏迷朋友到街边小食摊要了两个小菜,一瓶“老村长”,熬了一锅白米粥款待这位常来串门的“老友”。
  冯师傅的心扉打开了,儿子们的工作却难做。2010年春节过后,杜贯举再次来到冯师傅家,讨论搬迁方案,冯师傅的几个儿子吵吵闹闹,不愿接受,冯师傅把手一挥,说:“好了,我做主了,不能再让老杜跑了,别再提条件了!”
  事情没有就此打住。杜贯举帮冯师傅调房源时,发现一楼没有适合冯师傅的小面积住房了。大的房子,冯师傅补不起差价,如何是好?杜贯举只好再一次折腾,找人给冯师傅换房。一个个电话打过,他终于找到一个有意换房的,但对方要求先看看大面积的住房设计如何。于是他又一次次地带着这户人家看房,最终说服了他们换房。

  用真诚融化拆迁坚冰

  拆迁难,如果没有真诚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这个工作就做不好。杜贯举认为要把拆迁工作做好,除了充分掌握拆迁政策,还必须做到“姿态低、态度诚、办事实在”。
  他举例说,有个拆迁组去一拆迁户家宣传拆迁政策,动员拆迁,工作人员敲门后说:“我们是拆迁办的,你家房子碍事了,我们测量一下,得拆。”里面传出一个愤怒的声音:“这房我住了几十年了,没碍过谁事!”
  拆迁组连门都没进去,他们找杜贯举同行。敲门后,杜贯举说:“拆迁指挥部要我来了解情况,你有啥要求,咱们谈谈好吗?”大门很快打开,宾主相谈甚欢。
  这就是“姿态低”,拆迁人员不能认为自己是政府工作人员就高高在上,如果这样,有的是“闭门羹”吃。
  “态度诚”是指拆迁人员要设身处地为拆迁户着想,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的利益。一个院子里的爷儿俩,在出拆迁评估报告时,一家出了几份,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多讲些条件,多获些利益。杜贯举说,这样你们院里的过道就不算面积了,可要少补不少钱呢。他爷儿俩一想,也是,收回评估报告,改出一份了。
  “办事实在”是指拆迁人员既要为拆迁户提供实实在在的利益,又要充分把握优惠政策的底线,不能超过,不然对其他拆迁户不公平。一片地5家住,4家搬走了,剩下刘大妈自己。她说,既然其他人都搬走了,那么原来的公共过道就是她的了,这部分面积就该给她赔偿。对于这个无理要求,杜贯举没有直接说不,而是想了一会儿说,我给你立个公告,说过道是你的,早先走的4家都同意了,赔偿就给你。刘大妈听了这话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人家肯定不认的,这事算了吧。”
  早在去年上半年,区农办分包的拆迁任务就已完成。可是还有一些单位拆迁进展不顺利,期望杜贯举能施以援手,区里领导对他也寄予了厚望,杜贯举又成了“救火队员”,至今忙碌在拆迁一线。

                                                                 (作者:徐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