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川汇新闻 >> 平安川汇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川汇区实现了群众上访“零”进京

2015-09-07 17:50:38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1659

      

    8月21日,中央四部委关于纪念活动期间的信访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全区各级各部门及时贯彻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及时安排,强化责任,细化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圆满实现了群众上访“零”进京的预定工作目标。主要做法是:
    一是领导重视。为扎实做好纪念活动期间的信访稳定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8月22日、23日,区委书记郭志刚、区长田庆杰连续2次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8月31日、9月2日,区委信访工作领导组又连续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郭书记、田区长的指示,进行再强调、再安排。各办事处和区直单位迅速行动,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传达会议精神、部署安排具体工作。各级领导重视,强力推动纪念活动期间全区信访维稳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排查矛盾。纪念活动前夕,在全区集中开展了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重点排查可能引发群众上访的不安定因素和信访苗头隐患,坚持“严、细、深、实”四字方针,有备而动,事前出击,防范于未然;对排查出的信访问题,逐一登记造册,逐案明确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解决时限,严格落实“五包” 责任制,特殊时期突出包稳控。按照“谁排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捆绑,切实帮助当事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到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
    三是畅通渠道。一方面区党政领导全天候公开接访,节假日不休息,对重要信访事项随时接待,做到人不漏岗,事不漏件。各办事处党政主要领导每天轮流值班接访,区直部门领导班子排班接访,真正做到有访必接、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帮,切实把信访群众吸附在当地;另一方面区党政领导主动约访,各办事处和区直单位带案下访,做到接待不空岗,调度不漏案,下访不漏户,协调不脱节,解决不拖延,真心为群众办难事、办实事、办好事,努力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9月1日,区委书记郭志刚得知吉某兄妹二人因涉法涉诉问题情绪波动很大,准备赴京上访的消息后,立即召集相关单位,亲自与该兄妹二人预约见面,指示区信访局和有关责任单位做好工作,确保不发生进京现象,通过耐心细致的劝导,信访人情绪稳定。
    四是信息报告。一是全区各单位按照职责和信访工作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周密应急计划,明确应急队伍,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对突发信访问题做好跟踪反馈,及时妥善处置;二是严肃工作纪律,各单位主要领导同志不准请假外出,如有特殊情况,须向区委书记请假;三是有关单位坚持每天“一电一书”向区信访局报告情况,即中午12点以前电话报告,下午4点钟前书面报告,坚持有情况报情况,无情况报平安。
    五是会商研判。一是区委信访工作领导组坚持每天下午5点对各单位报告的信访动态信息进行碰头,通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二是积极协调区信访、综治、维稳、公安、国保及各相关单位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对重要紧急信息、敏感信息均能做到及时掌握、迅速交流,为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稳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进一步加大了督查督办力度。区信访局会同区委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坚持每天对各项工作安排落实、领导值班、重点稳控、信息报告等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每天督查情况报区党政主要领导并通报全区,对落实不到位的责令及时整改。
    六是落实稳控。一是及时启动教育稳控机制,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情感为纽带,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合适方法,加强了对重点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达到“春风化雨”的目的,化矛盾于无形。二是进一步夯实稳控责任,对全区排查的信访重点人,各责任单位逐人制定化解稳控方案。对个别长期缠访闹访、无理上访人员,继续实行“五包一”措施,24小时跟踪服务,确保“盯死看牢”;三是对个别重点上访人员,采取特殊有效措施,将其牢牢稳控在辖区范围,确保不离视线,不出问题。
    七是应急值守。一是强化北京值班。在北京由副区长康波和区委群工部部长王汝凌带队,抽调区委政法委、法院、信访局和公安干警及各有关单位精干人员20余人,会同区信访局在京值班人员,全力以赴处理好我区群众赴京上访问题,切实筑牢预防赴京越级上访和非正常上访的最后一道防线。二是各单位带班领导、值班人员、稳控人员必须保持24小时在岗在位,通讯保持畅通,信息即时互换;三是设卡劝返。在火车站、汽车站和主要交通路口设置劝返点,扎实做好上访人员的解释、劝阻工作。
    八是严格追责。在特殊时期,按照川汇区应急预案追责有关规定,对因工作不力、信息不灵、稳控不实、推诿扯皮,以及值班、接待、办案等工作中的失误造成工作被动和进京上访的,坚决动真的、来硬的,顶格从重追究责任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作者:戚高岭  编辑:姚班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