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旅游 >> 川汇文化

周口交通运输史上的“第一”

2017-03-27 09:53:33 来源:周口日报 浏览:1498

  近年来,周口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连南贯北、水路通江达海,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公铁水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交通”成为周口的一张新名片。鲜为人知的是,在周口交通运输发展史上,曾经有许许多多的“第一”。借助有关资料,笔者按照时间顺序对周口交通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进行了整理。

  第一家汽车运输公司。1922年秋天,周家口商人袁兼之集资购买了3辆汽车,在周家口南寨西门里创办了“兴周汽车公司”,开通了开封经杞县、太康、淮阳、周口至漯河的客运业务,开启了周口汽车运输公司化经营的先河。无奈,好景不长,由于汽油紧缺,加上路况太差,公司开办不到一年就停业了。

  第一家自行车商行。1923年,周口人王鹏瀛在周家口前张营街路南(周口电缆厂附近)开设了周口利丰自行车商行,后改为“利丰自行车总公司”,成为周口也是我省第一家自行车商行。商行专门销售进口的“三枪”、“老鹰”、“老人头”等品牌自行车,每辆车批发价约80多银元,零售价90多银元,供不应求,效益可观。

  第一家汽车货运公司。1924年,鄢陵有一位叫苏鑫的商人,在太康县开办了太(康)禹(县)汽车公司,主要经营太康经扶沟、鄢陵、许昌至禹县的汽车运输业务,主要运输的货物有太康的棉花、粮油,许昌的烟叶,禹县的药材等。后来因为中原战乱、汽油极缺,业务被迫中止。

  第一个飞机场。1930年,民国政府在周口西南郊一个叫藏岗坡(现周口市园艺场南侧)的地方,筹建飞机场。1932年开工,1934年建成。机场内建东屋40多间、北屋30多间,并建有多个仓库,常停多架飞机。1937年12月22日上午,日本侵略军出动6架飞机轰炸周口机场。后来,日本侵略军还多次对机场进行轰炸,使机场遭到严重破坏,后因长期失修,逐渐废弃。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疏浚沙颍河航道。1950年4月,省航务局抽出6名干部,在项城县水寨镇成立疏浚航道组,负责疏浚项城县水寨至沈丘县槐店之间的15公里航道。1950年5月18日开始动工,出动1403人,历时26天,控出礓石4900立方米,完成计划的74%,后因涨水停工。1951年5月24日复工,7月28日竣工。经过治理,航道平均深度达到0.3米、宽8米,极大地改善了航运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公路桥。1950年3月,淮阳县人民政府在淮阳至周口公路邓楼西老运河上,建成了一座5孔20米砖台木面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口境内建设的第一座公路桥。

  第一艘国营机动船。1950年8月,设在周口的河南省交通厅航务局花费旧币2000万元,购进了第四野战军南下时留在沙颍河上的一艘机动船,命名为“红星”号,有30个客位,装有一台美制吉姆西汽车发动机,能拖一艘木船,航行在周口至安徽蚌埠之间。1954年夏天,沙颍河水位升高,“红星”号改航于周口至漯河之间。后经维修改装,客位增至150个。后来,因沙颍河水位降低,旅客减少,“红星”号调到淮河营运。

  第一支国营船队。1952年,河南省航运局在周口购买了3艘木船,共120吨位,又从淮河调入8艘木船,共331.5吨位,组建了我省第一支国营船队,以后规模逐年扩大。这也是沙河航运管理处的前身。

  第一批公路养护道班。1955年7月,经省公路局批准,周口地区组建了民(权)太(康)公路太康县杨庙和许(昌)扶(沟)公路扶沟县二十店(今三家店)2个养护道班,各配备道工7至9人,养路10至13公里。

  第一家船民公社。建国初期,航运在周口的运输业中占着主导地位。1955年,周口船民由互助组转为生产合作社,当年8月,成立了周口港第一船民运输合作社(即初级公社),有社员216名、船86只、750个吨位。当年,该社与55个个体户共完成货运量31320吨,货物周转量3265726公里。

  周口市区第一段柏油路面。磨盘街是周家口商业鼎盛时期用磨盘石铺砌的一条大街,现为中州路北段,全长约350米,是新中国成立前周口北岸的一条主要街道,商业比较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对原路稍加修整,于1957年修建成泥结砂礓路面,并在此基础上铺设了柏油路面。该条道路不仅是周口市区第一条柏油路,也是全省10个小城市(商丘、许昌、漯河、平顶山、南阳、信阳、驻马店、三门峡、鹤壁、周口)的第一条柏油路。

  第一列客运列车。1968年10月1日,许昌至太康段地方铁路建成通车,第一列由4车客车组成的列车,于当天上午8时从许昌发出驶往太康。许昌至太康段地方铁路从许昌市文峰塔东北处开始,向东经鄢陵、扶沟至太康。于1966年11月动工,第二年6月铺轨。

  第一次国家级别交通工作现场会。1973年4月25日至5月5日,交通部在周口地区召开全国公路绿化经验交流现场会,共有29个省、市的285名代表参加。当年,周口地区长达1986公里的宜林路段全部实现了绿化,存树量达308万株,基本上形成了公路林荫化,荣获“全国公路绿化先进地区”称号。

  第一个公路派出所。为加强公路路政管理,保障公路畅通和行车安全,1981年7月,太康县成立了公路派出所,这是周口地区第一个由公安、交通双重领导的公路公安管理机构。公路派出所建立后,经常深入公路沿线社队,广泛宣传《森林法》和有关护路护林政策精神,坚持以法治林。

  第一个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点。1982年,周口地区公路总段在省道开(封)周(口)公路西华县大王庄设立了第一个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点,后建立了固定观测站,配专职观测员9人,日夜24小时轮流值班,常年观测。

  第一个公路通行费收费站。1992年9月,西华至周口21.6公里二级砼路工程竣工。当年10月,经省批准,设立了全区第一个公路通行费收费站——刘园收费站并开始收费。

  第一家出租车公司。1995年,周口人王飞龙筹资50万元购买了20辆云雀牌轿车,成立了周口第一家出租车公司——龙达出租车公司。该公司运行3个月后,出租车数量增加至80多辆。此后,中心城区出租车行业迅猛发展,不到两年就先后成立了14家出租车公司,车辆总数激增到603辆。

  第一条高速公路。漯周界高速公路于2002年12月26日全线建成通车,结束了周口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漯周界高速公路全长123.8公里,总投资26亿元,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1999年1月16日动工,分两期施工,历时近4年建成。这条高速公路也是我省由企业投资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周口港第一次承运内贸货物跨境运输。2009年12月14日,两艘装载着超百吨发动机定子的千吨级货轮,停靠在周口港。这批货物于当年8月19日在哈尔滨大件运输码头吊装起运,经松花江、黑龙江至抚远港,用浮吊船进行换装,再到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港装入中国籍商船出海,经鞑靼海峡、日本海、朝鲜海峡进入东海运抵上海港,而后过驳至安徽淮南航运公司的千吨级货轮驶入长江,经京杭大运河、洪泽湖、淮河进入沙颍河,这是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首次到达周口港。

  沙颍河第一批万吨拖队。2010年5月24日,总载重量7000余吨的驳船拖队驶入周口港,此大规模拖队驶入周口港,在我省航运史上尚属首次,标志着沙颍河具备了长年通航万吨航船的能力。

  笔者收集到的这些“第一”,在周口交通运输发展史上只是沧海一粟,但滴水映辉,这些足以见证周口交通运输发展变化的历程。作为一名交通运输人,笔者深信,随着我市“大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第一”在周口大地上呈现。

   (常全欣)

编辑: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