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旅游 >> 川汇文化

磨盘街和磨盘山的来历(下)

2016-12-01 10:02:42 来源:周口晚报 浏览:1627

                                    王羡荣  文/图
  赵提督为周修河堤
  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唯独周口市境内无山,但是,周口市区有个磨盘山。磨盘山实际上不是山,而是一个码头,是一个地方的代名。
  昔日,周家口水系是个“十”字形河道。新街原是一条与贾鲁河相通的河流,年久淤塞,干旱时无水,汛期到来时,淹没大片良田。清嘉靖年间,周家口人王进士将此河填平,并建了一个土码头。因为是土堤,每到汛期,沙颍河、贾鲁河河水猛涨,河堤决口,淹没商水、项城、沈丘等县,广大农民深受其害。清嘉庆年间,台湾赵提督自费治理了这段河堤。
  据清商水县志记载:赵提督原籍商水县城关北赵庄人。他的哥哥赵锦章,字襄云,精通五经四书,聪明过人,忠厚能干,清嘉庆八年(1803年)任福建将乐县知县,后提任山东东昌府知府,在职期间勤政爱民,大公无私,被群众誉为“赵青天”。赵提督名叫赵龙章,字石泉,从小既习文又习武,身材魁梧,有胆有识。清嘉庆五年(1800年),赵龙章任四川省顺庆县游击总领,因缉获匪首、保卫国防屡建奇功,升任两广督标和台湾提督。后嘉庆皇帝降旨在商水县城关北街路东为赵龙章营建帅府一座。
  赵提督在台湾任职期间,决心修筑新街北侧常决口的那段河堤,为周家口、商水、项城和沈丘等县农民造福。他先用松柏树作木桩,加固地基,又利用河滩遗弃的石滚作基础,用青砖砌河堤,用磨盘砌成码头台阶,重建了一个坚固的新码头。为了一方安全,他还在码头上筑起了寨门,寨门上方雕刻着“普济门”3个大字。高高的“普济门”下是磨盘砌成的台阶,从远处望去像一座小山,群众形象地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磨盘山。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部门治理了河道,汛期洪水不再泛滥成灾。但随着河水经年累月地冲刷,磨盘山码头附近的河沙越来越少,河滩里露出许多木桩(如图),这就是原来修堤时打入的木桩。
  说书艺人靠讲磨盘山吸引听众
  昔日,磨盘山码头非常热闹,有卖水饺、包子、馄饨、胡辣汤的,有卖洋烟、洋火、花生、瓜子、小鸡糖的,还有说评词、说相声、玩洋片的,每逢麦秋两季,加上卖扫帚、桑杈、木铣、铲子、镰刀的,更是热闹非凡,因此有人称此处为“小天桥”,王朋、陈聚魁、孙宝玲等艺人经常在那里活动。在那里说评书的艺人总是拿磨盘山大做文章,吸引听众。他们一拍“惊堂木”说:“话说河南省周家口有座磨盘大山,山上有座普济寺,寺中有个恶僧(普济寺主持),常要香客财礼。山下通过两条大河,河内有一水贼名叫化德亮,水性极好,可潜入水中一个小时,一夜往返于两条大河数次。他霸居河口,向过往行人要买路钱,吓得行人不敢从那经过……”哄得不了解内情的外地人来周办事时,总想到普济寺、磨盘山看个究竟。
  而事实是:船民为祈祷平安,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在磨盘山码头南侧建了一座占地200平方米的普济寺 ,寺内供奉着3尊白玉石菩萨像,善男信女常向寺内奉献钱物。寺中有大钟1口,僧人每日早、午、晚敲钟3次,每次108响,钟声清悦洪亮,夜静时可闻数十里。普济寺正殿楹联上有举人杜耀德题写的对联,曰:
  灵毓颍川潮 历五十三参奥义 众生普度;
  唤醒尘世梦 听一百八杵钟声 大地同闻。
  化德亮是磨盘山码头的一个摆渡者,靠渡人过河为生,他游泳技能高超,一分钟便可游到河对岸。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昔日,因周家口渡河费用不高,客人上船后,由于距摆渡者较远,总是将钱撂于摆渡者面前的一块大板子上,钱是圆形的,有时会滚入河中,也有人掏钱时不慎将钱带出掉入河中,因是零钱谁也不去捞它。每到河水退落时,有些孩子便去河滩里捡钱,每次最少三五枚,从不落空。
  新中国成立初期,沙颍河水位较高,周口仍为漕运要道,磨盘山码头依旧是主要码头之一。后来,由于陆上交通飞速发展,加上沙颍河上游建起了大闸,磨盘山码头渐渐失去了以往的繁荣和喧嚣。近年来,虽然国家重新开辟了水上运输,在沈丘、项城和周口东新区设立了港口和过船闸,但磨盘山、大渡口、齐埠口等码头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能再为人们服务。

                                                                   编辑:崔海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