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旅游 >> 川汇文化

抗日英雄张君英烈士(上)

2016-12-27 09:39:47 来源:周口晚报 浏览:1361

 

  张君英

  □王羨荣  文/图

 


    笔者2014年在《川汇文史资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心为党终身不移》的文章,介绍了民主人士、原周口市副市长李典则,其中有一个小标题是“千方百计掩护同志”,叙述了1935年10月,李典则任商水、淮阳两县联立中学校长时,经过他的掩护和巧妙周旋,使我党地下工作者张君英幸免于难、虎口脱险的事。同年12月中旬,笔者接到张君英的儿子张晋生同志的电话,他在电话中说:“从电脑上看到那篇文章很激动,父亲76年前在周口做地下工作的事至今还有人提及,使我很感激!”从那以后,笔者便与张晋生经常联系,他给笔者寄来了许多有关张君英烈士的可贵资料,经过整理在《周口晚报》发表,让我们周口人对已故的张君英烈士可歌可泣的一生更加了解。

  聪明好学  参加革命
  张君英, 1913年生,1945年牺牲,原名君膺,字华福,后更名君英,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赵沟乡(原荥阳县须水镇水牛张村)人。7岁时,张君英父母双亡,他靠伯父伯母抚养长大。
  张君英自幼聪明好学,1931年春考入开封第二师范学校,同时又作为旁听生到河南大学学习。其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一有机会便向人们宣传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张君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尉氏中学任国文教师。
  1936年春,张君英由登封进步人士李仲敏介绍,到登封县立师范任历史教师,其间,他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贯彻于教学之中,讲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讲从猿到人的转变,讲劳动创造了人,他还运用实例进行教学,曾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考古,通过发现的古人类的文化遗址,以及在遗址中发现的石器、陶器等向学生传授有关历史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人类”的道理、懂得劳动创造了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张君英在校内秘密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登封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做了思想准备。后来,登封县立师范的许多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周口教学  虎口脱险
  1936年秋,张君英接受了位于周口的商水、淮阳两县联立中学校长李典则的聘请,到该校任国文教员。
  张君英同志到学校后与李玉亭(河南省西华县人,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开封、商丘地委第一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老师住在一个屋,两个人都是国文教员,开始互不了解。张君英上课时,常在黑板上写“抗日救亡”4个字,给学生讲革命道理。当时,国民党宣传是“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宣传的是“抗日救亡”,李玉亭从这4个字看出张君英是共产党人,两个人很快成为知己。
  张君英与同校教师彭正浩、鲁雨苍等人政治见解一致,关系密切,他们经常在学校暗暗开展革命活动,宣传抗日。当时,他们挑选了40多名进步学生,组成宣传队,由张君英、李玉亭领导,深入街道、农村,大唱《牺牲到最后关头》《大刀向鬼子们大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公演《流亡三部曲》《放下你的鞭子》和《血衣》等短剧。为扩大宣传范围,他们还跑到数十里外的商水、西华、淮阳等县宣传,演出现场不断响起“向日寇讨还血债”“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口号,在群众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君英带领学生上街演抗日剧目,大唱抗日歌曲,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被国民党周口市党部书记马道本发觉,他向河南省绥靖公署秘报,绥署电令驻周口特派员周济武,会同当地警察局逮捕张君英,镣解绥署。同年11月下旬,周济武将李典则叫到他的住室,告知逮捕张君英的密令,李典则故作镇定地对周济武说:“周口就这一所中学,如果在这里逮人,让群众知道学校里有共产党,谁还敢让孩子到联中上学,这样联中不就垮台了吗?张君英是荥阳人,学校很快就要放假,他回家势必经过漯河,如在漯河逮捕他,周口群众就不会知道这件事,学校也不会受到影响。”
  周济武接受了李典则的建议,决定在漯河逮捕张君英。李典则回到学校,找到张君英,让他迅速离校,并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走漯河。张君英当即离校,脱离险境,经开封、郑州回到老家隐蔽,这才幸免于难。

  不辞劳苦  坚持抗战
 1937年2月26日,张君英受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委派,离开妻子与刚生下26天的儿子晋生,到山西省沁县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展牺盟会会员、建立区级牺盟会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君英再次受牺盟会派遣,以牺盟会特派员的身份到沁阳,建立县、区两级牺盟会机构。
  1940年秋,张君英被派到山西省昔阳县任县长。这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此时,昔阳县东部的皋洛地区物资匮乏,战斗频繁,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但是张君英抱着共产主义信念,以大无畏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在那里坚持抗日斗争。据当时曾在山西省昔阳县与张君英一起工作的赵顺义同志(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委员会主任)介绍:“当时,张君英是骑一匹红马去昔阳县上任的。县政府驻在皋洛农村,张君英到任当天夜里,我军便和日本鬼子相遇,双方混打起来,打到天亮日本鬼子被打跑了,我们这才发现张君英的马丢了,县政府的印也不见了,后来好不容易在荒野里把印找了回来。”张君英虽然出身富家子弟,又是县长,但却能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不搞特殊享受。一次,张君英生了病,发高烧难以进食,秘书安排炊事员给张君英做面条,但张君英不让,坚持与大家一起吃小米饭。他的手枪也是光溜溜的不用布包,后来经县委副书记陈冰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南省计委主任、建委主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和省人大副主任等职)多次劝说,张君英才到县政府财务科拿布将枪包上。为方便晚间办公,按规定县长每月有5斤特供煤油,张君英从不多用。赵顺义说:“当时我是昔阳县政府教育科长,与张君英县长在一起办公,晚上同用一个马灯看书,他教我学了不少知识,对我帮助很大!”
  1942年春,张君英奉命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又参加了整风运动。

                                                                           编辑: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