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旅游 >> 川汇文化

抗日英雄张君英烈士(下)

2016-12-29 09:21:00 来源:周口晚报 浏览:1387

 

  张君英烈士家族祠堂

 

               □王羨荣 文/图

    抗击日寇  进军豫西

  1944年5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豫西大片国土沦丧。为拯救中原民众,钳制日军西进,中国共产党决定派军队和河南籍地方干部南下,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1944年11月7日,张君英随河南省党委副书记、河南军区副政委刘子久(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教育工会代主席、国家劳动部副部长等职)从延安出发经山西南下,于12月下旬渡过黄河,到达豫西地区。

  1945年1月中旬,八路军第一次解放了渑池县,收编了地方团队上官子平(出身地霸,历任国民党渑池县公安局长、渑池县长和地方自卫队司令等职)部,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七旅,由上官子平任独立旅长兼渑池县长,王舟平(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接任临鲁地委书记兼鲁山县委书记)任独立旅政委兼渑池县委书记,张君英任副县长主持渑池县政府工作。张君英在渑池县工作期间,大力发动群众,搞赎地斗争。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动用公物。当时,渑池县政府驻在上官庄村,张君英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张君英觉察到上官子平有些不正常,有叛变的迹象,第一时间与渑池县委副书记、县农会主席安道平(新中国成立后任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副书记、河南省轻工业厅副厅长)一起找到王舟平,告诉他,上官子平靠不住,思想与行动值得怀疑,要出问题。王舟平不听,并说上官子平不是那种人。后来,张君英又与陈冰之一起去找王舟平,说上官子平有叛变的迹象,王舟平还是不重视。

  除向地委汇报情况外, 张君英还积极做应变的准备。他请求公安处发十几支枪,积极建立自己的武装,以防发生意外,他还找到八路军洛阳情报处处长张自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通报渑池县的情况,并要求支援枪支。由于当时张自强手中无枪,准备次日给张君英送去,可是当晚便发生了上官子平叛变的事件。

  英雄牺牲  人民怀念

  1945年农历四月十五晚上,圆而皎洁的月亮已经升起,张君英在县政府驻地上官庄村南场给群众开会时说:“近来情况不正常,夜里如有枪响,你们就在屋子里不要出门。”散会后,张君英回到屋里,点上油灯,由一名警卫陪着办公, 一个小时后,上官子平指挥独立第七旅发动了叛变。叛匪首先包围了县政府驻地上官庄村,突袭了县政府,看到张君英正在屋里办公,他们对着窗子向屋里开枪,张君英和警卫在屋内开枪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张君英与警卫一起壮烈牺牲,年仅32岁。

  上官子平还指挥其爪牙张荫曾、林凤云带领叛匪在耿村把县委书记王舟平等人捆绑起来。王舟平知道他们已叛变,要求给叛军讲话,说明形势,张荫曾不允。后来, 王舟平等人被乱枪残害于耿村。此次事变中遇难的还有独立第七旅副旅长汪德清等党、政、军干部42人。

  事变发生后,上官庄村的群众万分悲痛,对叛匪恨之入骨,他们擦干眼泪,自发地将同志们的遗体成殓。据上官庄村村民讲:“当时,上官庄村东边有一条深沟,沟半坡有个破洞,群众在那里放了7口喜棺,张君英烈士的遗体成殓在其中的一口喜棺中。”之后,叛匪曾在上官庄村搜寻张君英等烈士的遗体,企图毁尸灭迹,但由于上官庄村的群众推说不知,叛匪终未得逞。

  上官子平的叛变,给我军和根据地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与破坏。事变首先从渑池县开始,后来波及陕县、洛宁二县。由于地方势力相继暴动,土匪乘机捣乱,日伪军四面进攻,一个月之内,我党干部被残杀一百多人,抗日武装损失两千多人,豫西根据地的工作遭到严重挫折。这次事变史称“豫西事变”。

  豫西事变发生后,上官子平因受八路军的围剿,提心吊胆,忧劳惊恐,日夜吸毒,得了重病。日寇投降后,在全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之际,这个罪恶昭著的反动人物,因惶惶不可终日,于1945年9月病亡,时年39岁。

  1950年,渑池县镇压反革命时,将杀害张君英烈士的叛匪处决。1950年春,渑池县人民政府在隆重召开追悼大会,将张君英烈士遗骨安葬于渑池县烈士陵园,并竖墓碑纪念。

  2011年,张君英烈士的儿子张晋生曾与亲人去上官庄村瞻仰了该村东边一条深沟中的古洞,并对渑池上官庄村的父老乡亲表示衷心感谢!

  考虑到1950年为张君英烈士立的墓碑经过50多年的风雨侵蚀,发生了变化,为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尊重与怀念之情,中共渑池县委、渑池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4月重新为张君英烈士立了一尊高约2米、宽约0.8米的墓碑,上书刚劲有力的魏体大字:“前渑池县长张君英纪事碑”。

  出身书香门第  家教良好

  张君英出身书香门第,官宦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张君英的大伯父张玉淋原是一位私塾先生,清代中举,曾任汤阴县和陕西蓝田县知事,因对当时的官场不满而辞职,回到荥阳县教书育人。由于教书工作成绩突出,许多学生成名成才,张玉淋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得到荥阳县县长张旭的重视,后来,张旭推荐张玉淋东渡日本深造。回国后,张玉淋在荥阳县城办学,传播新文化,被群众誉为“荥阳县新文化创始人”。

  张君英的二伯父张玉清是一位著名的养蚕、丝织强人。

  张君英的父亲张玉温,排行第三,焦作福中矿务大学毕业,生前是一位矿业工程师。张君英7岁时,因霍乱大流行,父母不幸双亡,他和5岁的弟弟张华祺全靠伯父张玉淋、伯母杨慈云抚养成人。

  据张晋生介绍:1946年夏,因下大雨发水,他在家收拾东西时,曾在楼上的暗间发现了父亲张君英存放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张玉淋留下的五经四书、诸子百家、医疗、琴谱和拳谱等;张玉清留下的养蚕、养鸡和织布之类的书;张玉温留下的有关地质开矿、英语之类的书; 以张君英留下的书最多,有唯物辩证法教程、《鲁迅文集》、《丁玲文集》等等。由于战乱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政治运动,这些书大部分都遗失了。张君英的4本日记,在文革中被抄走烧掉,现在张君英留下来的只剩3件可贵物品,一是辩证唯物法教程,二是教学用的《辞源》,三是1937年张君英从太原寄回的一张照片。

  2008年11月6日,《郑州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郑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又有新发现,西郊发现张君英烈士家族祠堂。”据介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全国文物普查队在郑州西郊普查时,经当地群众积极帮助,在水牛张村发现了一座建于民国期间、保存完整的张氏祠堂,而且在其家谱上还发现了张君英烈士的名字。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已为张氏祠堂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祠堂位于水牛张村北侧,现保留正房3间,其余建筑已毁;在正房的椽子上仍然清晰可见“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菊月中浣谷旦建修”的字样。祠堂内最有价值的文物是镶嵌在后墙正中的张氏始祖牌位,这被张氏后人称为“龙碑”。这尊“龙碑”由青石雕刻而成,十分精美。龙碑两侧为八通家谱世系碑。正房门口左侧还立有一通民国时期的《水牛张张氏宗祠碑记》碑刻。据碑文记载,水牛张张氏家族祖上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徙于此。80岁的张广林老人指着家谱世系碑上的“华福”说:“这就是烈士张君英的名字,这里很少有人知道华福就是张君英,新中国成立前张君英每次回家,大家都叫他华福。”

  张君英烈士是张氏家族历史上的闪光点,是郑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张氏祠堂的发现,对研究河南省民国初期祠堂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同时,祠堂内的家族谱系碑,对研究张君英烈士家族的迁徙史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编辑: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