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旅游 >> 川汇文化

昔日热闹非凡的杨庙会

2017-02-14 10:29:00 来源:周口晚报 浏览:1847

王羡荣

  在周项公路北侧周口市第八中学院内西北隅,有一个一两米高的土台,这就是杨庙遗址。昔日誉满方圆百十里的杨庙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相传,原川汇区南郊乡东杨庄南头有一座小庙,每逢初一、十五,周围群众都会去进香,祈祷平安。明代末年,东杨庄有一武侍卫退职还乡,他看到进香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而庙由于太小容纳不了太多的人,便打算重建此庙,为广大群众办件好事。于是,他出面联络了杨庄、康湾、张冢、王营、单庄、杨脑、许寨、毛营、陈营、罗庄、东李庄、郑洼、郭埠口、孟营、赵庄、赵寨、康楼、麦仁店、贾寨等32个村庄有头有脸的人物,集资筹建新的庙宇,并成立了筹建委员会。后来,他在庙原址附近买了15亩地,圈了其中6亩地作为庙院,并建房32间,剩余9亩地用来出租,其收入作为庙宇僧人的生活费用。因离杨庄最近,该庙宇最初称杨庄庙,后来才改称杨庙。

  杨庙分前后两节院,前院有东西大殿,东是奶奶殿,西是管天管地管人的三管爷殿。后院的北殿供奉着玉皇大帝和观音菩萨。后院东西各有3间禅房,供僧人居住。整个庙宇建筑考究,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青砖绿瓦,一派明、清式格局。

  杨庙在周家口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关帝庙、天爷庙和平王庙。庙会每年正月十九开始,会期3天到5天,这期间方圆数百里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经营京广杂货、百货布匹、香蜡纸炮、儿童玩具的商贩到处都是,许多民间文艺团体纷纷来此献艺。这是周家口春节期间时间最长的一个大型庙会。庙会结束后,杨庙的管事僧人敲响大钟,以此宣布开始“断青”,即猪羊入圈,不准再啃麦苗,附近数十个村庄的村民共同遵守这一规则,所以杨庙会也称“断青会”。

  为了让每年的杨庙会开得顺利,庙会期间平安热闹,群众玩得开心,杨庄、康湾、张冢、王营等32个村庄委派32名有办事能力的权威人士,分管账务、外联、治安等。治安工作他们不依靠衙门,而是采用“土办法”,如将那些调戏妇女或捣乱市场的流氓恶棍扣在杨庙的大钟下两个小时,任何人不准讲情,以达到惩罚坏人、教育大家之目的。所以,庙会期间安全从未出过问题。

  关于杨庙会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有一年正值杨庙会最热闹的那天,一位老人在康湾后河堤忽然看见沙颍河河水翻动,浪花飞舞,从水中浮出一队人马,前呼后拥,6匹大马拉着两顶轿子,轿子装饰得富丽堂皇,望着这番景象老人惊呆了。随后,只听一声鞭响,马拉着轿子飞奔上岸,从河边到堤上如走平地。这位老人吓出一身冷汗,他壮着胆子,偷偷尾随上去,想看个究竟。没想到,马拉着轿子来到庙会现场,在一座戏台前停了下来,随从上前打开轿帘,里面坐着几位姑娘,个个柳眉杏眼,唇红齿白。她们交头接耳,有说有笑,一会儿望着舞台,一会儿看向群众,赞美着人间的幸福。老人偷偷将看到的景象说与赶庙会的群众,群众纷纷拥到戏台前看新奇,把几位姑娘看得面红耳赤,随从们感到事不对头,赶紧作法,一阵大风大雨迫使群众抱头躲避,顾不得再看稀罕,一瞬间,两顶轿子不见了。这个故事传流至今,虽然荒诞无稽,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明末和清朝时期杨庙会是何等热闹。

  还有一个真实的趣事:过去每逢杨庙会,不但商贩生意兴隆,而且剃头的、配钥匙的也异常忙碌。那时的剃头挑子,一头是剃头锅子(盛着备用的热水),另一头是红色凳子,供剃头的人坐。有一年的杨庙会,一个身穿红棉裤的姑娘正坐着看戏,一个近视眼误认为她是剃头挑子,一屁股坐在了姑娘的怀里,姑娘脸一红推开那人,大喊:“你干啥?”“我剃头。”近视眼说。姑娘站起来捂着脸跑了。从那以后,这个笑话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周家口方圆百十里,直到现在还有人与视力不佳的人说笑话:“看你那眼,咋赶杨庙会啦!”

  杨庙已于1940年被国民党地方机构拆除,杨庙会也随之终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在杨庙旧址建立了小学,1960年正式改为中学,称为周口市第十四中学,后更名为周口市第八中学 。

  新中国成立前,杨庙前后左右不临村庄,是一座孤庙。除初一、十五群众进香外,其余时间都很冷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临近公路,杨庙渐渐热闹了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几次拓宽公路后,杨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地名,深刻地印在了周围群众的心目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农村逢年过节又恢复了庙会,每年正月十九的杨庙会又活跃起来,商贩和服务行业积极参与,成了附近小型的物资交流会。

  ,如赵家戏、雷家戏、郑家戏、刀山班、杂技团、木偶戏、耍猴的、玩洋片的,还有高跷、旱船、肘歌也

  洪亮的钟声传向遥远的村庄。

                                                                          编辑: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