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沙颍文艺

老杂儿

2014-12-01 13:46:07 来源:川汇视窗 浏览:1314

      1937年,老日进中原。我的家乡周家口也被日本鬼子占领。日本鬼子兵力有限,龟缩在城市及据点里,广大农村便成为土匪的天下。我们这里的乡下称土匪为“老杂儿”,称躲避“老杂儿”逃难为“跑反”。
      “老杂儿”一般由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及恶霸组成,一伙儿大概有十几条枪至百十条枪。他们熟悉当地情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杂儿”的武器装备主要是步枪,所以不可能与正规军作战。据说几百“老杂儿”与国民党军一个班的溃兵相遇。这个班的溃兵立即展开作战队形,放了几个枪榴弹,几百“老杂儿”立刻逃得无影无踪。“老杂儿”无法无天,横行一方,不听任何组织号令,也不打日本鬼子。他们祸害的还是我们乡下。
      听我奶奶讲,一说“老杂儿”来了,全村立马沸腾起来,陷入无边的恐惧和慌乱之中。大家有车的推起独轮车,没车的肩挑手提,哭天抢地,呼儿唤女,仓促逃跑。我们这里是平原,不可能逃到深山老林里去,一般都跑到村东北的杨庄。那个时候,爷爷当兵打日本鬼子去了。奶奶一个人拖儿带女“跑反”,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幸亏奶奶的娘家在杨庄,有亲戚可以投靠。杨庄这个庄子周围有寨墙,几家大户也有几十条枪,一两门土炮。所以,附近十几里的人都来这里逃难。
      “老杂儿”逼近。杨庄寨门紧闭,所有的青壮年男子全部到寨墙上防守,妇女和小孩儿则留在庄内。“老杂儿”有借粮和攻寨两种情况。所谓“借粮”,就是“老杂儿”见寨内防守甚严,扬言只是借路一过,要求寨子里拿出几袋粮食。此时双方都不开火,“老杂儿”派人到寨门前跟守寨的主家谈判。守寨的从寨墙上撂下几布袋粮食,“老杂儿”便会退去。有时,“老杂儿”在寨墙前几天也不走。黑云压城,气氛陡然紧张,寨墙上的人就要做好战斗准备。夜晚,寨墙上燃起火把,一刻也不敢懈怠;一遇“老杂儿”攻寨,即鸣锣为号,青壮年全体出动,抵抗“老杂儿”入侵。电影《1942》开头重现了“老杂儿”攻寨的情景。“老杂儿”毕竟是乌合之众,没有重武器,甚至连一挺轻机枪也找不到,想要攻入寨墙也非易事。寨子里人数众多,两门土炮也极具震慑力。攻寨必有伤亡,为了一口粮食,“老杂儿”也不会玩命地攻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话谈判:寨子里拿出一些粮食、钱财,“老杂儿”撤走。钱花尽,粮吃完,“老杂儿”再来。
后来,日本人投降。人民解放军解放我们的家乡,“老杂儿”也就消失了。

                                                         (作者:梁海燕)

相关文章